案例
May 26, 2023 9:24 AM

高中直申美本 | Harvard社会学

来自上海的Shirley在IB国际高中就读,长期关注社会不平等、制度正义与法律边界问题。在我们的指导下,她围绕社会调研、社区实践与人文写作,系统构建了以“社会学为根基、法律为延伸”的申请策略。通过深入真实的文书表达和清晰的学术规划,她成功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,未来将以此为基础,申请美国法学院(JD),致力于在人权、移民与社会政策法律方向上推动实际改变。Shirley的故事体现了理性规划与长期目标驱动下的人文申请之路。

Q1. 请先做一下自我介绍。



我叫Shirley,来自上海。我高中是在一所IB国际学校就读的,主修的是社会人文学科。现在我已经被哈佛大学录取,专业是社会学(Sociology)。我对社会结构、公民权利以及法律与制度的关系一直很感兴趣,本科阶段我会专注在人文社科的积累,之后打算申请JD,进入法学院。

Q2: 你是怎么找到我们并且决定由我们来为你服务的?

最开始是听我妈朋友推荐的,说你们对法学院申请很专业。后面和顾问聊了几次,觉得你们不是只看数据,而是会花时间了解我的学术兴趣和长期目标,也会尊重我的表达风格。感觉挺靠谱的,就决定合作了。

Q3: 你是如何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的?



一开始我是考虑政治学或者法律预科方向,后来你们建议我结合课程兴趣和未来读JD的目标,转向社会学。这个专业既能让我系统理解社会结构,又和公共政策、法律逻辑有联动。至于哈佛,它的人文学科资源真的非常强,而且鼓励跨学科探索,对我这种想“读书后再行动”的人来说非常合适。

Q4: 在申请的全过程中,你是如何制定时间规划和把握关键节点?



我从高二开始准备,托福和SAT出分比较早,主要精力放在文书、推荐信和活动整理上。你们帮我做了一份完整的时间表,提前规划每个阶段该完成什么。我不太喜欢“临时冲刺”的方式,所以整个申请季节奏还蛮稳的。

Q5: 你在冲刺目标学校时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?



我觉得最难的是怎么把自己“想得清楚的东西”表达得自然。比如我对制度性不平等和移民问题很关注,但如果写得太抽象,容易显得“空”。你们一直提醒我把观察、经历和思考结合起来,后来我就写了我在调研中接触的一个真实案例,从个人故事引出我的反思,效果还蛮不错的。

Q6: 在文书和面试阶段,你有哪些突出的亮点或难点?



我主文书讲的是一段做社会调研时和受访者的对话经历,延伸到我对法律边界和现实差距的思考。你们建议我不要写得太“理论化”,而是让它保留情绪和人味。我觉得亮点是内容真实、不夸张,同时结构也挺清晰。难点是把握语气,既要有深度,也不能显得自说自话。

Q7: 申请或面试中,你有没有遇到让你印象深刻的突发或意外情况?

整体都比较顺利,因为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做前期的准备。而且我们一起反复核对申请材料至少3遍,没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。

Q8: 你经历过被拒信或 Waitlist 吗?是如何调整心态或采取补救措施的?



伯克利把我waitlist了,其他都拿到录取了,包括ucla,哥大。

Q9: 在签证办理上,整个程序都顺利吗?



我准备得比较充分,面签那天状态也不错,所以挺顺的。

Q10: 入读后,你在适应新环境和心理调适方面遇到哪些困难?



刚开始主要是学术节奏的适应,特别是课堂上的讨论节奏和阅读量。后来我发现只要提前准备,每节课目标明确,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。哈佛的资源也很多,比如写作中心和讨论小组,我基本都去试过,慢慢就找到自己的节奏了。

Q11: 生活成本和学费支出方面,你是如何规划的?



我拿的半奖,所以自己实际的支出不多。

Q12: 毕业后,你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有什么规划?



我目前的计划是申请美国的法学院(JD),目标是进入人权法、移民法或公益诉讼方向。本科阶段我会尽量参与和社会调研、法律写作相关的项目,也希望能找到一些校外的实习。最终还是希望能用法律去解决一些我在社会学中观察到的问题。

Q13: 你个人有哪些独特的经历和成长感悟,可以跟大家分享?



我觉得申请这件事,其实是先把自己看清楚,再把故事讲清楚。如果能做到这两点,结果就只是过程的一个延伸。我也很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有你们陪伴,一直在提醒我别去“扮演一个优秀的申请者”,而是真正成为那个清楚自己在做什么、为什么的人。

Published:
May 26, 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