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直申美本 | UC Berkeley物理
来自南京的Leo就读于重点高中的理科实验班,从小对物理充满兴趣,尤其热衷于探索理论背后的底层逻辑。在我们的长期规划下,他系统准备了托福、SAT与科研项目,并围绕“物理思维如何解决真实问题”构建了文书与活动内容。最终,他成功获得UC Berkeley物理专业录取。未来他计划继续深造,投身于量子或高能物理等基础科研方向。他的故事体现了——理性规划加上长期专注,也能让一个安静理科生走进世界顶尖科研殿堂。
Q1. 请先做一下自我介绍。
我叫Leo,来自南京,高中是在本地一所重点中学读的理科实验班。我一直对物理很感兴趣,尤其是那种能解释世界底层规律的部分。申请季很幸运拿到了 UC Berkeley 的录取,专业是物理(Physics)。我目前的目标是走科研路线,未来读研,然后从事理论或实验物理方向的研究。
Q2: 你是怎么找到我们并且决定由我们来为你服务的?
最开始是我爸在公众号上看到你们的文章,后来我们一起参加了一次你们的线上讲座,感觉很系统。顾问老师第一次聊就给了非常细致的时间线规划,还分析了我竞赛成绩、课外活动和申请策略之间的关系,听完就决定合作了。
Q3: 你是如何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的?
高一开始参加物理竞赛,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更喜欢理论部分,不只是解题。选校时我参考了很多物理系的科研方向,Berkeley 在基础物理、量子和高能领域都很强,而且科研资源很丰富,就成了我的Dream School。
Q4: 在申请的全过程中,你是如何制定时间规划和把握关键节点?
整个申请节奏是你们帮我定的,从高二开始准备托福和SAT,到安排暑期科研项目、撰写文书,每一步都提前布置了任务。你们有专门的进度追踪表,我自己配合也比较自觉,所以整个过程推进得很顺,没有什么卡壳的地方。
Q5: 你在冲刺目标学校时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?
我觉得挑战主要是怎么“讲好物理兴趣”这件事。光说自己喜欢理论推导或量子力学,其实很难让招生官共鸣。你们提醒我用具体的项目和观察来落地,比如我在课外做过一个关于“测不准原理与图像处理算法关系”的实验,就成为了我文书的切入点。这样说起来就比“我喜欢爱因斯坦”要有说服力多了(笑)。
Q6: 在文书和面试阶段,你有哪些突出的亮点或难点?
我文书写得比较慢,因为我习惯先想清楚逻辑再写。你们给了很多结构建议,比如怎么用“问题-过程-反思”的方式来讲一段科研经历,还帮我调整语气,让内容更像我平时说话,不那么像论文。亮点我觉得是我最后写到一段自己晚上在阳台上看星星,思考“时间是不是一种人造维度”的感受,写完之后觉得挺真实的。
Q7: 申请或面试中,你有没有遇到让你印象深刻的突发或意外情况?
印象最深的是文书写到一半,我突然想换掉原来的主题,重写一篇更接近我自己的那种。你们没有否定,反而支持我重新构思,还加急帮我看稿子。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文书是“要说自己的话”,而不是“写给招生官看”的漂亮句子。
Q8: 你经历过被拒信或 Waitlist 吗?是如何调整心态或采取补救措施的?
有,被MIT拒了。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太难受,因为我知道MIT太卷,而且我的profile更适合Berkeley的那种“自由科研”体系。你们也帮我分析了匹配度,其实反而让我更珍惜Berkeley这个录取。
Q9: 在签证办理上,整个程序都顺利吗?
很顺利。你们有提供详细的签证材料清单,还有模拟问答,面签时基本没遇到超出准备范围的内容。
Q10: 入读后,你在适应新环境和心理调适方面遇到哪些困难?
一开始语言压力比较大,尤其是在听一些高强度的学术讨论时。但Berkeley的课程体系非常鼓励提问和思考,我后来慢慢适应了,也加入了物理系的学生社团,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Q11: 生活成本和学费支出方面,你是如何规划的?
Berkeley的生活成本相比私立学校还算可控。我自己也在了解校内的助研机会,希望大二开始参与科研项目并申请带薪岗位。
Q12: 毕业后,你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有什么规划?
我计划读研,可能是PhD方向。目前对量子信息、高能粒子物理和复杂系统建模比较感兴趣。如果有机会,我希望能加入国际科研合作项目,比如CERN或者一些跨学科实验室。短期目标是找好导师,稳扎稳打打基础。
Q13: 你个人有哪些独特的经历和成长感悟,可以跟大家分享?
我觉得做物理的人,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和耐心。申请这条路和做科研一样,不是比谁快,而是比谁能坚持、能复盘。我一直觉得自己没那么“天才”,但我愿意反复去推敲一个问题、把一篇文书改10遍,这可能也是另一种能力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