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
Jan 2, 2022 6:00 PM

社区大学转学 | UC Irvine经济学

Kevin 来自南京,因身体原因中断高中学业两年,错过高考。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他,在亲友推荐下接触到 UC Transfer,并选择通过社区大学重新启程。在系统规划与细致陪伴下,他逐步找回学习节奏,最终成功转入 UC Irvine 经济学专业。他的经历诠释了“重新开始”的力量——人生没有标准路线,只要愿意迈出一步,晚一点出发,也能到达理想的彼岸。

Q1. 请先做一下自我介绍。



大家好,我叫Kevin,来自南京。因为身体原因,高中没能正常读完,在家休养了两年,错过了高考。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未来的路,后来在家人朋友的介绍下开始了解出国留学这条路径。现在,我已经顺利转学进入了UC Irvine的经济学专业,对我来说,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开始。

Q2: 你是怎么找到我们并且决定由我们来为你服务的?

是我爸妈单位的一个同事,他们家孩子之前就是通过你们申请出去的,后来顺利转学进了UC。我爸妈当时正在为我出路发愁,就问了他们的建议,对方强烈推荐你们,说你们非常有耐心,也很擅长处理一些“非典型路径”的案例。我们联系上后,你们顾问第一次的分析就让我觉得特别踏实,不是为了卖服务,而是真的在帮我找方向。

Q3: 你是如何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的?



那两年在家里休养期间,我读了很多书,特别是跟社会运作、经济相关的内容。我发现自己对经济学挺感兴趣的,也喜欢分析数据和观察市场背后的逻辑。你们建议我在社区大学先尝试几门入门课,看看是否真的适合,结果越学越有兴趣。学校方面,UCI在经济学上口碑不错,而且学术氛围也比较适合我这种慢热型学生,就把它作为首选。

Q4: 在申请的全过程中,你是如何制定时间规划和把握关键节点?



我起步比较晚,所以时间上不能浪费。你们帮我倒推了一个两年规划表,从第一学期该修哪些课程,到哪些时间点该开始准备文书、申请推荐信,都规划得非常细。平时你们还会定期和我check进度,提醒我不要松懈。对我这种缺乏自学经验的人来说,这种外部支持非常关键。

Q5: 你在冲刺目标学校时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?



挑战还挺多的。一方面是我之前中断学业太久,刚回到课堂状态的时候真的不太适应,尤其是在英文环境下学习专业内容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也有压力,总觉得自己“起步晚”。但你们一直在鼓励我,让我专注于“自己和自己比”,每次哪怕是小进步,也帮我看到价值,这点让我走得比较稳。

Q6: 在文书和面试阶段,你有哪些突出的亮点或难点?



我的文书主要讲了我从身体恢复期重新找到节奏的过程,以及我如何通过经济学重新理解自己的处境。这些内容不是什么“高光时刻”,但你们说真实反而更打动人。是你们一步步引导我往成熟、客观的方向去表达,最后的版本我自己都很满意。

Q7: 申请或面试中,你有没有遇到让你印象深刻的突发或意外情况?



申请季的时候我爷爷突然生病,那段时间我状态挺低的,影响了我一门课的发挥。当时我很犹豫要不要在申请材料里提这件事,是你们顾问帮我一起分析利弊,最后建议我写一段说明信,讲清楚情况但不过度情绪化。结果学校也很理解,我想那段文字可能也发挥了作用。

Q8: 你经历过被拒信或 Waitlist 吗?是如何调整心态或采取补救措施的?



有被拒过一两所UC,但我觉得这也是申请的一部分。我没有特别消极,反而把精力更集中在UCI上。你们建议我写补充资料,还帮我准备了一份非常走心的update letter。虽然最后是否录取没人能控制,但至少我把能做的都做了,也因此没有遗憾。

Q9: 在签证办理上,整个程序都顺利吗?



非常顺利。你们发的签证准备清单很全面,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准备材料就好。你们还帮我做了模拟面签,提前练习了可能的问题,真正面试时我一点都不慌,很顺利通过了。

Q10: 入读后,你在适应新环境和心理调适方面遇到哪些困难?



刚到美国还是挺不适应的,尤其是社交上。我不是特别外向的人,加上之前休学那两年有点脱节感。但我参加了学校的经济学社团,也报名了校内心理支持服务,一点点建立起自己的节奏。你们还给我发过几封“适应期小贴士”的邮件,很有用。

Q11: 生活成本和学费支出方面,你是如何规划的?



这个主要是我父母处理,不过我平时还是比较理性花钱的。

Q12: 毕业后,你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有什么规划?



我计划先在美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,尤其是数据分析或者经济研究相关的岗位。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考虑回国发展,也许可以结合中美两边的经验做一些跨境经济研究类的项目。我知道我这条路走得慢了一些,但我很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机会。

Q13: 你个人有哪些独特的经历和成长感悟,可以跟大家分享?



我想说的是,人生没有标准答案。在别人高考、留学时我还在家修养,但只要心里还有希望,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找回节奏。我很感谢我的家人,也感谢你们,是你们让我知道——“重新开始”这四个字并不可怕,反而很有力量。

Published:
January 2, 2022